![]() |
|
![]() |
||
如果說張娟娟在射箭女子個人賽中取得金牌是打破了韓國人不敗的神話,2004年雅典奧運會孟關良/楊文軍稱雄男子雙人500米劃艇是擊敗了一整個歐洲,在一個被肌肉膨脹的歐洲人完全壟斷的領域,孟/楊組合締造的中國奇跡讓世人震驚。但冷門項目到底夠冷,即便一直是本屆北京奧運會的奪冠大熱,關注他們的人卻始終寥寥。今日,當他們再次擊敗所有歐洲選手站在最高領獎臺上,他們的不敗神話讓人感動到無以復加!
2000年,在國內比賽找不到任何對手的孟關良也找不到一個可以跟自己配對的隊友,所以他沒有辦法參加悉尼奧運會。在國內一枝獨秀,在國際上卻獨木難支的尷尬,讓23歲的孟關良想到了退役。但責任感的驅使讓他堅持了下來,然後2003年中國隊請來了加拿大籍的波蘭教練馬克,由冒出了一個左撇子選手楊文軍,26歲的老孟找到了配手,也找到了目標,他的事業重新煥發青春。
輕描淡寫老孟的2000-2003年並非因為這段時期乏善可陳,只是痛苦的煎熬和等待並不是這位浙江男人很願提及的。每個人都會有選擇性地記憶一些人一些事,他和我們一樣,更願意回想2004年和教練隊友的相濡以沫,還有在雅典的輝煌。但我們不能把這段光陰從中國皮劃艇的歷史中割裂,這三年關於一個男人的堅守的故事,事實上也是充滿芬芳氣味的。
2004年,雅典,孟關良27歲,楊文軍21歲,經過一場充滿懸念的較量,他們收獲了金牌。但十運會之後,孟關良退役了,楊文軍開始成為中國皮劃艇隊的領軍人物,男人的責任開始向『下一代』傳遞。楊文軍是個內向之人,但他用行動和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也讓始終沒有讓皮劃艇隊北京奪牌的希望之火熄滅。他的堅守夯實了中國皮劃艇的根基,他的貢獻有目共睹。
最大的利好出自2006年10月,接近30歲的孟關良到底割捨不下自己鍾愛的事業,毅然選擇了復出。當他說出『我們這個項目,曾經因為沒有成績而不為人們所知,我們幾代水上人,一直想在奧運會上有所作為,既然這個金牌拿下來了,咱們就應該有這個念頭,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繼續把這個項目宣傳出去,推出去;北京奧運會,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好的機會』這樣一番話,沒有人不對他肅然起敬。而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是對他,以及楊文軍最好的獎賞。
這個關於『鐵三角』的故事值得傳頌孟關良、楊文軍,還有馬克,是他們創造了中國皮劃艇的歷史,他們的名字組合在一起,被稱為中國皮劃艇的『鐵三角』。2004年雅典奪冠時,那個將中國人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的馬克沒有把成就往自己身上攬,他說:孟/楊纔是英雄——他有著西方人難得的低調。
『鐵三角』的交流是很困難的,馬克是個倔強的人,孟關良和楊文軍一樣倔強,更甚的是楊文軍異常內向,很難看到他跟別人有什麼溝通。起初,他們在訓練中常常有摩擦,馬克曾經一氣之下要走人,孟/楊也曾怒氣衝衝想甩手不乾。但5年多時間的朝夕相處讓他們有了超越語言的默契,雅典奪冠後這個『鐵三角』經歷了分離、退役,卻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迅速在皮劃艇世界杯裡連奪兩站冠軍,可見他們之間的配合已是心有靈犀。
關於外籍教練,我們首先會想起中國女子曲棍球隊的韓籍教練金昶伯,53歲的韓國教頭被國人無限愛戴,如今他也有些『樂不思蜀』,准備在北京安享餘生了。但我們或許應該把一些注意力轉移到馬克身上,他帶領中國皮劃艇隊已經超越了很多東西,帶領中國皮劃艇隊站在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上,更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而『鐵三角』的榜樣力量是無限的,他們刺激了其他隊員更科學更有信心地訓練,使得中國皮劃艇隊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昇。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皮劃艇隊共闖進了7個項目的決賽,雖然只孟/楊組合拿到金牌,卻讓人看到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