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開幕倒計時1天之際,第九屆廣東體育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在廣東,這場聚焦體育產業的“尖峰對話”已經連續舉行了9屆。但今年,廣東迎來了新的機遇:十五運會。
作為體育產業大省,廣東體育產業總規模在2023年就邁進7000億元大關,2024年全省還湧現30家體育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全國比重超20%。邁入2025年,十五運會的落地為廣東體育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動能:前三季度,全省體育業銷售收入實現同比增長14.5%,體育業開票戶數也同比增長12.1%。
國家級賽事帶來的短期效應是直觀可見的。但面向下一個五年,廣東如何能以十五運會為起點,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讓大型體育場館“不止於賽”?智慧體育又將如何重塑訓練與觀賽體驗?論壇現場,來自政府、學界、企業界的多位嘉賓展開一場以“全民全運 釋放體育產業新動能”為主題的“頭腦風暴”。
論壇現場,展望“十五五”,廣東將聚焦創新驅動,大力推動體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支持“專精特新”體育產業發展壯大,同時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拓展智慧健身、數字體育、數字賽事、沈浸式體驗等新業態,不斷培育新的增長極。
十五運會激活灣區體育產業新機遇
論壇現場,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服務和體驗為核心,產業鏈條長、關聯效應強的體育產業,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能有效帶動文旅、健康、科技、傳媒等多個領域協同發展,增長潛力巨大。
以賽事經濟為例,據中國田協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舉辦的10項國際金標及以上馬拉松賽事,賽事產出效應(對GDP的貢獻)超125億元。2024—2025冰雪季,全國滑雪場累計接待游客量也達到2.56億人次,同比增長13.5%,場內消費金額達到786.13億元。
在此背景下,借著十五運會舉辦的契機,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發展也迎來新的機遇。
據悉,香港賽馬會正全力支持十五運會的廣東賽區賽事,為十五運會馬術賽事提供高水平技術支援。“從馬會過往支持國家重大體育賽事的經驗看,每一次舉辦綜合性大型體育賽事,都將為國家和相關地區帶來制度創新、深化合作、事業發展的寶貴機遇。”香港賽馬會通過“五個聯通”機制創新,圍繞獸醫執業、獸藥進口、設備流通、反興奮劑檢測及公益與經驗交流五大領域突破制度壁壘,全力支持十五運會馬術賽事的實踐與成果。
以十五運會及殘特奧會的制度創新成果為契機,香港賽馬會也將於明年在位於廣州的從化馬場舉辦國際水平賽馬賽事及一系列文體旅活動,將從化馬場打造成“穗港馬產業經濟圈”的發展核心及馬匹運動發展及推廣的平臺,讓更多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到從化馬場“跟著賽事去旅行”。
“隨著國家‘十五五’規劃即將出臺,我相信‘體育灣區’未來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成為粵港澳三地體育資源融合的灣區,而且是實現‘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灣區。”
談及區域產業協作話題,東省體育產業全國領先,體育用品制造業,足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產業發展較快,體育休閑娛樂業蓬勃發展,粵港澳三地的體育產業各有優勢,體育資源互補,可實現錯位發展。
除馬術比賽外,十五運會開設的龍舟、賽艇、帆船等競賽項目,正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迎來熱潮。
論壇現場,水上運動體育公園建設聚焦選址、運動配置、賽事活動、生態保護等多維度提出規范建議,旨在推動水域資源高效利用與體旅融合,打造“體育+旅游”消費新場景。
體育場館是十五運會留下的寶貴“賽事遺產”。圍繞“大型體育場館賽後的可持續發展利用”話題,在論壇現場進行圓桌對話。
作為十五運會開幕式舉辦地,翻新改造完的廣東奧林匹克運動中心已將二層封閉空間改為具有800米環形跑道的開放式空間,賽後將全面向公眾開放,打造成全民健身公共空間。所以,廣東奧體中心未來的經營模式是很多樣的,包括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活動,能保證可持續性運營,這應該是未來各地推進場館更新可參照的樣板。
今年廣東將持續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明年將進一步推出惠民的廣東健身地圖,並探索打造廣東全省21地市“一城一賽”的賽事精品,大力發展賽事經濟,把賽事經濟的汛期流量轉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長期增量。
科技賦能廣東體育產業數智變革
“數字化”是論壇現場的另一個高頻詞。
“科技賦能數字化已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之一。”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應推動數字經濟覆蓋體育產業發展全領域、全場景、全流程,形成一批以提供數字技術、信息、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的體育產業新業態。
為什麼數字化對於體育產業而言如此重要?
根據上海體育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市體育500強企業中共有數字體育相關企業69家,佔總體比重的13.8%,但利潤總額佔體育500強企業總利潤的26.8%。整體來看,上海市500強企業中數字體育相關企業的營收規模雖然不佔優勢,但盈利能力更強。
人工智能、VR、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正在重新定義運動體驗。比如,深圳就探索打造“AI健身艙”社區網絡,提供24小時智能健身、線上教練服務。廣東打造的“粵運動”數字平臺,整合全省賽事、培訓資源,目前用戶規模也已突破500萬。
數字體育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體育公共服務、體育產業創新、大型體育賽事籌辦助推智慧城市營造。2024年末發布的《數字廣州建設總體規劃》就將智慧場館建設、賽事數字化運營納入城市數字基礎設施昇級,形成體育數字產業集群。
作為數字經濟大省,未來廣東又能夠如何進一步激活數字體育業態?
在群眾體育方面,數字體育的嵌入可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系統為紐帶,串聯健身設施、健身指導、賽事活動等有關資源,打造數字體育消費新場景。在競技體育方面,則可通過建立“訓科醫管”一體化服務平臺及競體數字化管理體系,實現多學科、多系統,科學融入、科技助力的精細化管理目標,打造“科訓醫教管”訓練管理新模式。
廣東跆拳道隊依托“數據驅動+營養閉環”的數字化助訓體系,助力其在全運會上實現歷史性突破的成果。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算法是先進的訓練方法”,數字化已成為提昇競技實力的必由之路。
聚焦“融合共生:構建體育智造與服務新生態”話題,隨著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技術快速發展,體育設施智能化與智能穿戴設備正成為極具潛力的產業賽道。與此同時,國務院也發布政策,明確提出到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的目標。在此背景下,華美國際也在重點關注體育智能化賽道中具備技術實力與創新模式的企業,期待與相關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贏產業發展新機遇。
十五運會盛會將啟,站在新起點上,廣東千億體育產業正逐步打開下一個五年的新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