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體壇論語 國足無用論爭後 別光剩一地雞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新網 作者: 編輯:張愛迎 2020-07-18 10:49:02

  過去近十天,“中國球員跑步不如清華男生”、“中國足球不如中國教育”等幾個標簽,讓尚處在休賽期的中國足球再次“破圈”,被迫處於聚光燈的照射之下,接受各方輿論的輪番“征討”。

  從最初美團老板王興吐槽中國足球運動員12分鍾跑不如清華大學男生,到北大學者王小東“下場”,戲謔地表示國足“就算回回拿世界杯冠軍,貢獻也不如北大清華”。賽場外吸引眼球的言論,讓受疫情影響、略顯沈寂的足壇“熱鬧非凡”。

 

  美團點評首席執行官王興。 李震宇 攝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脣槍舌戰的交戰之中,有的人衝鋒陷陣,用小小足球賺足了眼球;有的人揮斥方遒,用觀點化作武器企圖將對方“斬於馬下”;還有人從“社會貢獻”侃侃而談,拉中國教育做擋箭牌,就連清華、北大等高校也未能幸免於難。

  可當交戰雙方偃旗息鼓、看官散盡,這場交鋒,對中國足球有何“利”可言?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網絡對線中,中國足壇也迎來了眾多值得銘記的時刻:“全村的希望”武磊所效力的西班牙人慘遭降級,下賽季中國足球或許又將回到五大聯賽“無球可看”的尷尬局面;

  7天前,是中國女足奪得世界杯亞軍21周年的紀念日。原以為世紀之交中國足球在男、女足賽場接連實現突破,將成為邁入黃金時期的起點,但後來的無奈和淚水,只能讓人嘆息“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不妨將視野擴大到整個中國足球的現狀。

  《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裡明確指出,中國足球存在“發展理念滯後,對足球價值和發展規律認識不足”、“足球基礎薄弱,人纔短缺、設施不足,難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足球運動需求”等問題。

  14支上賽季參加職業聯賽的球隊在休賽期集體“死亡”,沒能挺過“寒冬”。2017年中國足協報告統計數字指出,當年度活躍於各級年齡段、正式賽事、簽約有職業合同或培訓協議的職業、業餘球員總數,為84422人。

  如果說中國足球在一次次的失利中消耗著大眾對球隊的支持和信心,那互聯網上衍生出的種種不理智、不客觀的聲討和爭論,恐怕更像是一把尖刀,割裂的只會是已經易碎且步履蹣跚的中國足球。

  李瑋鋒的發言更為冷靜。

  球場上一向脾氣火爆的李瑋鋒,卻在這場爭論中扮演起了和事佬的角色,“這是一項痛並快樂著的運動。當我們做的不好的時候,不用去辯解也不用去爭吵,還是要安靜下來把它變得更好,把這個行業變得更加強大,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這恐怕是針鋒相對的對峙中,為數不多的一種聲音。

  遺憾的是,無論是拘泥於運動員的體能測試,還是將中國教育和中國足球放到對立面,過去數日,這場爭論的思路越辯越偏激,言辭越吵越粗鄙。尚且不論能否分出勝負,即便誰佔上風,恐怕都不會成為中國足球發展的養分。

  “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句空話,打進世界杯一次次成為燒腦的數學題,從躍躍欲試到一聲嘆息。目睹著日韓球隊在世界賽場、球員在五大聯賽大放異彩,我們卻似乎只能在自怨自艾中錯過一次次發展的機遇。

  即便如此,中國足球也不應是宣泄負面情緒的垃圾場,任誰都可以隨意傾倒“垃圾”,而後舉著“菜是原罪”的大旗揚長而去。但這樣的場景在中國足球的前進道路上屢見不鮮。這一次的爭吵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中國足球不應只有“假關心,真吐槽”。

  7月14日,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調研中指出:青訓是中國足球的基石和未來。著眼於中國足球的未來,中國足球要一手抓各級國家隊建設,一手抓足球青訓培養,兩手都要硬,這是中國足球不能動搖的底線,必須全力以赴。

  “行動高於一切,實乾勝於空談”。要想徹底擺脫戰績不佳的掣肘,改變外界對中國足球的刻板印象,也絕不是動幾下嘴皮就可以實現。一味的爭論不會誕生贏家,只能留下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問題。

  新賽季中超聯賽在敲定賽期後,上至足協,下至賽區、球隊和球員,都進入最後的衝刺備戰。數日之後,中超開賽,國足也將踏上爭奪世界杯名額的征程。在不遠的未來,期待球迷能再次湧進賽場,讓熟悉的助威聲響徹雲霄。

  當足球歸來,請讓爭吵止息。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