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新網福州12月5日電(閆旭)福州吳清源圍棋會館內,紅色的木牆上有一張吳清源正在下棋的照片,照片下方的案桌上整齊地擺放了10朵菊花。據會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前來緬懷的一位福州市民放在這裏的,因爲吳清源逝世時享年100歲,所以放了10朵,紀念這位從福州走出的偉大棋聖。
該會館位於福州烏山腳下,是2008年取得吳清源簽名同意並於2010年建成的,充滿濃郁的福州古典園林韻味和圍棋元素,展示了他傳奇的圍棋人生和對世界圍棋的貢獻。
吳清源於1914年出生在福建閩侯縣(今福州),雖然很小就舉家搬到北京,14歲又遠赴日本,但是這裏留下了他童年生活的足跡,也留下了他放不下的鄉愁。
5日,是一代圍棋宗師吳清源先生仙逝的第6天,記者在吳清源圍棋會館見到了吳清源的重侄孫女吳瑩,瞭解到了一些吳清源親人的記憶中關於他的往事。
“7歲的時候,我爸爸就想讓我學圍棋,他說如果我學的很好的話,會見到我們家族一個非常偉大的人。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學圍棋,雖然後來因爲學業上的一些事情放棄了,但是他在我心目中那個時候就已經樹立形象了,一直以來在我心裏就是神一樣的人物。”
“8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溫泉大酒店,幾乎全福州所有的家人都去了。他聽說家裏有這麼多小孩還願意學棋,雖然沒有特別要求一定要成爲什麼樣的棋手,但是還是對我們這些小孩子都進行鼓勵了。他還是蠻欣慰後代能有人學棋,不管我們將來能做到什麼,這是8歲時候的印象。”
採訪一開始,吳瑩就向記者回憶起了童年時代對太叔公吳清源的印象。
吳瑩說,吳清源在他的心裏一直是“神一樣的人物”,她最崇拜這位太叔公的地方,就是他的世界特別單純,除了圍棋什麼也沒有,除了圍棋之外的東西都不在乎,能夠始終如一的做一件事情,並且做到巔峯。
1988年、1995年,吳清源兩次回福州,都去了吳家的祖墳祭祖。據吳瑩回憶,第二次去位於高蓋山上的祖墳時,吳清源走路已經不方便了,是僱了轎子被擡到山上的。
雖然很小離開故鄉,吳清源對故鄉仍有着很深的牽掛,始終沒有忘記福州話是怎麼說的。吳瑩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珍貴的照片,是吳清源第一次回鄉時拍的,畫面裏,當時74歲吳清源和家人聚在圍棋桌旁,笑得十分開心,“他正在用福州話跟家裏人交談,把家裏人都逗樂了”,吳瑩回憶說。
吳瑩還說,兩次回到福州,吳清源每次都會到處走一走、逛一下,把舊的地方都看一看。
在吳瑩的心目中,太叔公吳清源是一個“傳統觀念很深的人”,他從小接受的是四書五經的教育,喜歡讀《道德經》,他的書法造詣也很高,“這些底蘊體現的都是中國精神,我們中國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積累,在他身上有集中的體現”,吳瑩說。
作爲圍棋界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師,許多福州人直到最近他逝世以後,才知道家鄉出過這樣一位“棋聖”。
也許因爲吳清源很小就離開了故鄉,家鄉人對他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吳瑩透露,今年5月曾想在福州給他籌備一個生日慶祝會,一直沒有人響應,而直到現在他去世了才被人重視,“其實是蠻悲哀的一件事情”。
吳清源在福州的故居半野軒隱身於鼓樓區北大路,佔地四十餘畝,曾是享譽榕城的私家園林,吳清源即出生於此。
半野軒是“福州有跡可循和歷史記載的較爲著名的古私家園林”(《福州市園林綠化志》)。據記載,乾隆年間園主吳繼籛(吳清源的伯父)將其修建爲園林,軒中山石玲瓏,花團錦簇,池塘邊有月洞,洞聯雲“一碧不盡,萬籟無聲”。
而經過多年的改建,這裏已經難以重現當年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風貌,只剩下一座五角亭、一座釣鱸橋、一片滿是浮萍的池塘依然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