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近日,由網易主辦,中國足協指導支持的中國足球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論壇官方發佈了《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2013中超聯賽球迷研究報告》和《中國足球職業化指數》三份數據翔實的行業報告。數據下的中超究竟是什麼樣?各俱樂部的排名又是如何呢?
中超只有恆大遼足盈利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從1994年正式起步,迄今已經有20年的時間,那麼整個聯賽究竟增值了多少?這份《商業價值報告》給出了一份相當明確的數字。如果扣除相應的物價指數之後,中超的冠名費從當初的120萬美元到如今的6500萬元人民幣。事實上,20年的時間,中超實際增值只有3倍而已。當然從收入來說,2013賽季各種收入總和達到了17.8億元,同樣扣除物價因素後,這個數字是20年前的17倍。收入年增長率爲20%,中國職業足球產業的增速跑贏了GDP。
具體到2013賽季,報告披露,即使在中超增加對球員的投入之後,一些傳統強隊的球員薪資和上賽季相比變化不大。更精細的數字是,5400萬左右的薪資可以維持一支穩定的中游球隊。恆大依然領跑中超球員薪資榜,所支付的薪資中,工資佔去了49%、亞冠贏球獎金佔去32%,而中超聯賽贏球獎金僅僅佔去了19%而已。當然最近3個賽季球員薪資的變化,與一些高水平外援的引進相關,這對於中超而言當然是可喜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高水平外援的涌入,以往普通外援動輒天價轉會費、租借費的現象在減少。2013賽季,除了購入知名外援需要付出不菲的轉會費以外,俱樂部使用的大部分外援都屬於自由身,只需要支付其年薪。各俱樂部轉會費總數的71.8%用於購買外援,而28.2%的內援轉會中,主要集中在幾個國腳身上。中超總體靠外援打天下的格局沒有變化,但很多俱樂部也開始加強對國腳的引進。
支出開始增加,但俱樂部在贊助方面收穫並不大,甚至不如上個賽季。值得一提的是,各俱樂部的門票收入有了很大提升,其中恆大以1.28億的票房收入跨入億元俱樂部。這樣的收入甚至可以養活中超大部分球隊,可謂高產出有高回報。除了恆大和國安的票房飄紅之外,其他俱樂部的票房收入沒有超過2000萬元。對於中超大部分球隊而言,票房收入陷入了瓶頸期。這個賽季,中超俱樂部整體上仍未實現盈利,僅有恆大與遼寧盈利,盈利數目分別爲8590萬元和1795萬元。儘管中超公司今年的利潤水平達到了1億元以上,各俱樂部分紅可以達到600萬的數字,但對於中超俱樂部來說卻是杯水車薪。一旦投資方的資金鍊出現問題,那麼將對俱樂部的穩定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富力成爲中超的第一虧損大戶,其超過1.5億元的虧損數目佔據所有俱樂部虧損總額的60%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支出都是用於球員及教練員的薪資上。
泰達未獲認可
各個俱樂部的球員薪資支出狀況,一直都是個祕密,這份《商業價值報告》給出了一個相當明確的數字。具體到各個俱樂部,泰達這個賽季的球員薪資總支出達到了5470萬元,略高於5400萬元的平均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上港的投入,這個賽季球員薪資總支出僅僅1890萬元而已,性價比排名中超首位。而泰達在性價比的排名方面,處於中下游的位置。這也說明,球隊最終的性價比並沒有任何驚喜。
但讓人驚訝的是,泰達在2013賽季中超票房收入排名第三位,僅僅落後恆大和國安,票房收入達到了1680萬元。一方面這是保級懸念催生的票房飄紅,下半賽季隨着引進了“烈鳥”等強援之後,球迷對於泰達重新恢復了信心。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到,泰達的球票價格虛高,和恆大以及國安的比賽基本票價已經達到了80元。無論如何,在催生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票房收入之後,這對於球迷而言卻並不幸福。
此次報告還給出了一份中超俱樂部職業化指數,由硬件設施、管理能力、俱樂部經營、公共關係四方面組成。恆大以超過90分的成績領跑這份榜單,體現了這傢俱樂部的職業性。令人驚訝的是,泰達最終打分只有50.2分,排名中超倒數第三位。此外,在本賽季俱樂部職業化指數分值分配榜中,泰達依然排名倒數第三。泰達無論從軟硬件條件還是管理能力,似乎都沒有得到這份榜單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