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體育節拍 > 東亞運動會 > 東亞運資料 正文
人民日報:天津濱海新區深化改革勇為先
2012-12-14 09:58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天津濱海新區有著為國家改革開放積累經驗的重大責任,我們要有‘殺出一條血路’的闖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敢於為全國深化改革探路。”天津市委副書記、濱海新區區委書記何立峰表示。

  改革讓權力“陽光運行”

  作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正在成為全國最具潛力、最有活力、最為開放的現代化新區之一,新區快速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2009年中央批准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組建了全國同級區域中部門最少、人員最簡的黨政機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今年春節後上班,天津市委常委擴大會議通過《深化濱海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充分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強化濱海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統籌作用,理順區政府、各管委會、街鎮之間的權責關系,實現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大型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土地資源利用配置、財政預算、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有機統一,確定到2015年基本形成統一、協調、精簡、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體制。

  3月1日起,在已向濱海新區下放110項行政審批權限的基礎上,天津市向濱海新區下放第二批65項行政審批權限和職能事權,賦予濱海新區更大的自主發展權、改革權和創新權。濱海新區創新審批事項的動態管理和服務下沈運行機制,簡易事項盡可能授權給街鎮,方便群眾。

  2010年濱海新區成立後第一年,新區區委、區政府按照國務院批復總體方案和天津市實施計劃,將綜合配套改革細化為管理體制、行政審批、土地管理、保障性住房、醫療衛生五大重點改革;2011年,又拓展加快推進金融創新、涉外經濟、城鄉一體化、國企改革和非公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創新五大重點改革,總計“十大改革”,闖入“深水區”。

  土地管理制度是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的基礎內容之一,新區進行了大膽創新和探索。2010年1月27日濱海新區成立了土地管理委員會,采取集中統一、民主決策的議事規則,集體審議新區范圍內的所有土地出讓方案、管理政策。“這一制度避免分散運作和為了引資自行優惠的現象,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新區副區長蔡雲鵬說。

  從2010年2月10日起步,濱海新區實行土地集中交易日制度,每月10日定為集中交易日,在濱海交易廳,向各類企業集中發布土地出讓信息,企業在固定的時間集中了解,參加公開競價。濱海新區還實行土地出讓“打包一口價”,即核算清所有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以及地塊周邊公益設施的分攤費用,在土地出讓時打包疊加,由受讓方一次性繳納。“打包出讓”簡化了企業報批手續,縮短了建設周期,遏制了尋租空間,土地市場管理成為“陽光下的行政”。

  濱海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試行“兩年一次評估調整、五年一次滾動修編”的動態管理體制,集約用地的強度指標高於國家標准,全域2270平方公裡土地“精耕細作”,提高利用效益。

  改革讓群眾受益得實惠

  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位列濱海新區“十大改革”之一。濱海新區外來常住人口已達到124.45萬,超過了戶籍人口。對外來常住人口,濱海新區推出兩種具有特色的政策性住房——藍白領公寓和訂單式限價商品房,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引領,多層次、多渠道、科學普惠的整體住房供應體系。

  濱海新區各功能區管委會已建成200餘萬平方米藍白領公寓,解決了20多萬員工的住房需求。今年新區又開工建設44萬平方米計8000套。

  面向新區的外來常住就業人群包括其中的“夾心層”,新區政府提供訂單式限價商品房,按“成本法”確定銷售價格。新區對應各功能區,規劃了欣嘉園,中部新城南、北起步區以及天津生態城4個訂單式限價商品房建設片,每套建築面積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生態城的訂單式限價商品房,借鑒新加坡的公屋經驗,首批600套今年4月起以成本價銷售,每套公屋60平方米,包括臥室、衛生間、廚房、小書房。

  濱海新區成立後,通過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無縫對接,努力實現百姓“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順暢就醫。

  2010年底,濱海新區選取市第五中心醫院和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試點,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置為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兩者在人事、財務、業務等方面分開。醫療服務中心負責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承擔預防保健。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由第五中心醫院實行一體化管理,緊密“捆”在一起。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下設社區衛生服務站,每萬人設置一個,延伸進居委會,達到社區醫療服務全覆蓋。

  新區衛生局副局長郭善勇說:“分置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混合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功能,往往重醫療輕公衛,公衛和醫療分家,各司其職,體現出專業性和公益性。”

  濱海新區建立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人員輪崗制度。同時,濱海新區探索建立家庭責任醫生制度,已在2個社區試點,組建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全科醫生團隊。

  改革讓科技創新“領航”

  濱海新區已形成以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為主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集群。新區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從科技體制入手,鎖定關鍵環節,縫合科技與經濟“兩張皮”,打造“科技創新領航區”。

  濱海新區聚集科技資源,著力探索建立多方參與的重大科技研發平臺共建共享機制,提高創新能效。坐落新區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其石油地震勘探數據處理、動漫與影視特效渲染、生物醫藥數據處理、空間地理信息處理等4個產業基地以及產品設計與仿真平臺正在抓緊建設。

  濱海新區激發科企對接動力,推進成果轉化。自2010年開始,新區與中科院合作舉辦5次成果對接會,59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成果與新區企業“牽手”轉化。濱海新區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對接項目在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去年濱海新區成為國家863計劃首個產業化伙伴城區試點,企業介入科研,成果直奔市場,90個項目簽約。

  知識產權交易所在濱海新區成立,征集了300多個可掛牌交易的項目,建立了政府科技招商招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平臺,探索知識產權掛牌競價、交易、結算、評估等功能,使科技資源優化配置。

  濱海高新區的海泰擔保公司和天津開發區的泰達中小企業擔保中心開辦專利質押貸款,成為銀行和科技型企業的“紅娘”。新區通過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引導社會金融和中外投資機構共同設立科技投資企業和科技產業基金,已成立清潔能源、生態產業、物聯網、醫藥醫療等多家基金。

  人纔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濱海新區推行高端人纔全球招聘制度,對高水平團隊和人纔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吸引各類高層次人纔攜帶可轉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創新創業。位於新區由衛生部、商務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建成了藥物發現、中藥新藥研發等6個核心技術平臺,引進研發項目和團隊200餘個、創新型企業100餘家。本報記者陳 傑

稿源: 人民日報 編輯: 劉欣
本網站由第六屆東亞運動會組織委員會主辦,北方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