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體育節拍 > 東亞運動會 > 東亞運資料 正文
駱派京韻大鼓
2012-12-12 17:35

  京韻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於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於京、津、華北及東北地區。據老藝人說,京韻大鼓是由河北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傳於八旗子弟間的“清音子弟書”合流而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鼓書藝人胡十、宋五,及後來的劉寶全等人對木板大鼓進行改革,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劇的發音吐字與部分唱腔,采用了大量子弟書的曲本,形成了京韻大鼓。其特點表現為: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並濟的風格,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寫意傳神的表演。

  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藝名小彩舞)駱玉笙(1914年—2002年)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在繼承劉、白兩派藝術基礎上,博采廣收,融通精化,於四十年代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解放後,她著力進行改革創新,在表現新生活方面,做了成功的嘗試。而其風格益為濃郁,藝術益為成熟,世稱為“駱派”。

  建國後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發展並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京韻大鼓重歌唱,唱腔屬板腔體,專唱短篇曲目。其中有傳統曲目、寫景抒情小段,以及反映現代生活的優秀曲目和新編歷史題材等。

稿源北方網-體育節拍 編輯: 熊玥辰
本網站由第六屆東亞運動會組織委員會主辦,北方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