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體育節拍 > 東亞運動會 > 東亞運資料 正文
泥人張彩塑
2012-12-12 17:35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創始、發展、繁榮、瀕危、再發展等幾個時期。幾經波折,泥人張彩塑藝術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間、宮廷,乃至世界認可。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後,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其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張明山(1826年至1906年)先生創辦家庭作坊,6歲起隨父捏制泥人,18歲即在民間名震一時,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技藝高深、觸手成像”,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解放前戰禍動亂,張氏家族無法藉以維生,藝人大多改行,泥人張彩塑瀕臨藝絕人亡之境。解放後,黨和政府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使這株優秀的民間藝術奇葩枯木逢春。張家幾代多名藝人相繼受聘於津京兩地文藝創作、傳承和教學等部門工作,建立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特別是第四代傳人張銘同志在主持彩塑工作室領導和教學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嘔心瀝血,傳授技藝,培養了大批非張氏傳人,使家傳手工技藝具有了社會化屬性。自解放以來泥人張彩塑業的發展,也確立了工作室泥人張彩塑傳承人的主要地位,以及黨和政府領導下的工作室在繼承、發展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言:“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彩塑工作室曾兩次進京舉辦泥人張彩塑優秀作品專題展覽,當年周恩來總理曾委派鄧穎超、陳毅同志主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會開幕儀式。1964年以後,在歷屆全國性的美術作品展中,先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像北京鄭於鶴的《等等爺爺》、沈吉的《帆》、張錩的《朱老忠》,天津楊志忠的《賣身契》、張乃英的《白求恩》、逯彤的《山裡人》、傅長聖的《金婆·銀婆》等優秀作品。

  泥人張幾代藝人的作品不僅在國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和市場。每年到彩塑工作室參觀的中外游客達百萬人以上。同時,泥人張彩塑還走出國門與世界交流,1915年,在國際性的展覽會上,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在南洋各地展覽會上,榮獲的獎狀和獎牌有20餘件,有些國家還標明“中國特產作為藏品陳列”,當時國內外報刊多有贊美和評述文章。彩塑工作室於1983年在日本蘆屋市恩巴中國近代美術館建立了專題陳列室,1999年為荷蘭哈仁制作140尊市井人物,2000年為臺灣客人制作了中華百帝像,彩塑《鄧小平接見吳作棟》被新加坡總統府視為珍品收藏……

  泥人張彩塑在藝術上繼承了我國古代泥塑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和創新,使其從佛殿神堂步入了尋常百姓家。同時它伴隨著對民間藝術的雅化和對古典文學藝術的俗化過程,發展了民間藝術,使其創作兼具雅俗合一的藝術特征。郭沫若、徐悲鴻、趙朴初等曾分別題詩、題詞、著文,予以頌揚。

稿源北方網-體育節拍 編輯: 熊玥辰
本網站由第六屆東亞運動會組織委員會主辦,北方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