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王興棟國際週刊專稿
時下的倫敦因爲正在舉辦奧運會成爲全球最受矚目的城市,同時也吸引着來自各國的遊客和運動員。然而,倫敦實際上就是一個放大版的奧運村,外來人口占總人數的比例高達四成以上。在倫敦的大街小巷和社區裏,人們能看到各種文化和不同族羣互相交融的印記。如果說奧運會將世界各國的運動員短暫地匯聚在一起,那麼現實生活中的倫敦早已將各國的移民和文化匯聚於一地。打開家門,倫敦人看到了全世界。
全世界就在自己的家門口
上一次倫敦舉辦奧運會還是在1948年,當時二戰剛剛結束,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之一,但戰爭對英國本土的破壞很大,百廢待興。那個時候參加奧運會的法國代表團甚至都懷疑英國能向各國代表團提供什麼,爲此他們自己帶上了本國的葡萄酒。而現在,有超過25萬法國人將倫敦當成自己的家,這也使得倫敦成爲在法國本土之外法國人最多的城市。在倫敦的超市裏,波爾多葡萄酒盡眼皆是。
1948年,一些伊斯蘭國家的選手也擔心在倫敦沒有進行宗教活動的合適場所。而如今,倫敦恐怕是西方國家中擁有清真寺最多的城市。
隨着本次奧運會的舉行,各國運動員和觀光客都能在倫敦找到自己愜意的地方。喀麥隆的拳擊手很清楚地知道哪裏有自己喜歡的美食,中國的跳水運動員也可以在唐人街和商店的售貨員輕鬆地用普通話聊天,巴西的足球運動員則能在一些俱樂部欣賞到桑巴舞表演,美國的運動員當然更加感到親切,因爲馬路上的標識都是英文。
所有這些都是倫敦國際化的證明。倫敦堪稱是這個星球有史以來最國際化的大都市,奧運可以將全世界的運動員帶到一個城市,但倫敦人早已習慣了全世界就在自己的家門口。
在每一條街道都能感受到
總的來說,倫敦的多元文化讓本屆奧運會具有特別的風味。“這是我最喜歡倫敦的地方,你可以成爲任何一種人,”23歲的倫敦居民格蕾絲·尼克爾斯說,“全世界就在倫敦。 ”
格蕾絲自己身上就能很好地體現出倫敦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特點。她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荷蘭人。她在荷蘭出生長大,四年前才搬到倫敦,在倫敦上大學。格蕾絲在大學裏所修的專業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而在倫敦居住的地方則是一個國際社區,那裏有很多土耳其人和波蘭人。在倫敦800萬居民當中,有40%的人出生在英國之外,有50個人口在一萬以上的少數民族羣體。倫敦的各種學校中教育着300種以上的語言,從亞美尼亞語到祖魯語,無所不包。倫敦還是很多族裔在其祖國之外最大的聚居城市,比如孟加拉人和上述的法國人等等。
在倫敦,走在任何一條街道上,你都能感受到這種多樣性,無論是從人們的話語中還是從街頭的標識上。從這個角度講,倫敦就是放大版的奧運村,在這裏各種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相融合,有時候大家和諧相處,有時候互相競爭,這也和奧運賽場頗爲類似。對於那些因奧運會而來倫敦的數以萬計的遊客而言,適應這裏要比其它的奧運舉辦城市更爲容易。“你不知道誰到底就是奧運遊客,因爲你無法將他們和當地的居民區分開來。除非真的是到了奧運村。 ”格蕾絲說。
融合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際化的倫敦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1948年倫敦舉辦奧運會時,外國人口只佔城市總人口的7%。倫敦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的1908年,外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更低,只有4.5%。因此,倫敦外來人口的增多主要是二戰之後的事情。隨着外來人口的增多,種族和文化上的多元會帶來摩擦和恐懼。遠的不說,去年8月4日在倫敦北部的托特納姆,一名29歲的黑人男性青年馬克·達根乘出租車在倫敦街頭遭警方攔截,雙方隨後發生槍戰,達根身中兩彈,當街死亡。事件發生之後,民衆上街抗議警察暴行。 8月9日,騷亂迅速擴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茲、布里斯托等英格蘭地區的大城市。一系列衝突和騷亂導致數人死亡,財產損失高達數億美元。事件的深層原因就是移民涌入在英國社會引發的階層和種族矛盾。當前,由於英國經濟不景氣,面臨二次衰退的風險,很多英國人找不到工作,移民問題已經成爲一項政治議題。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右翼排外勢力擡頭,希望限制移民。
另外,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仍然存在,這些也是導致民衆生活略爲緊張的因素。倫敦人仍然記得在2005年的7月7日,倫敦地鐵遭遇嚴重恐怖襲擊,導致52人死亡。而就在發生恐怖襲擊的前一天,英國剛剛贏得本屆奧運會的舉辦權。正因爲如此,英國在奧運安保上下足功夫,動用了超過18000名士兵,這個數字要比英國部署在阿富汗的士兵還要多一倍。
正因爲如此,英國當下執政的保守黨政府考慮收緊移民政策,限制外國人取得英國的居留權,以此照顧英國人自身的利益,減輕醫保等公共服務的壓力。
倫敦的歷史從未離開移民
然而歷史事實證明,限制移民的做法將是徒勞的。
“英國,特別是倫敦一直以來都在吸引外來移民,這段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正是羅馬人建立了倫敦,後來維京人又來到倫敦。”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移民史專家安娜·克爾森說,“在倫敦金融城,有倫巴第街,這個名字來自於意大利,因爲這裏有意大利的銀行家。至於喝啤酒,這個傳統來自於荷蘭人。實際上,外來人口在持續流入倫敦。”從長時段的歷史來看,以前,倫敦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於歐洲大陸。隨着大英帝國的擴張,移入倫敦的人開始由歐洲大陸向英國的殖民地轉移。近來,不少衝突國家的難民也涌向倫敦,如來自阿富汗、伊拉克以及津巴布韋的難民。從社會經濟更高端的層面講,倫敦同樣能吸引到很多富裕人士,如俄羅斯的寡頭和沙特的酋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倫敦的歷史或許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移民。實際上,本次奧運會開幕式的主會場和奧運村所在倫敦東區主要就是亞洲人和黑人的聚居區。
在城市日漸多元的過程中,市民的態度不可能一直都那麼包容。從目前來看,赤裸裸的排外主義在倫敦還是很少見的。雖然倫敦人一開始抱怨舉辦奧運會所帶來的諸多不便,但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準備慶祝。奧運會對於國際化的倫敦而言或許沒什麼陌生的, “當我度假歸來,我真的發現倫敦就是這樣,所有的民族和宗教都能在這裏找到位置,它包容每一個人。” 23歲的倫敦居民弗蘭西絲卡·西多裏說。
這就是倫敦,除了正在舉行的奧運會之外,在這裏每一天似乎也都在舉辦着無形的奧運會。